首页 >> 明末1625 >> 明末1625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明末边军一小兵 顽贼 新顺1730 明代县令 蝉动 覆汉 庶子无敌 亮剑之独立大队 我在大唐有后台 李治你别怂 
明末1625 三十二般变化 -  明末1625全文阅读 -  明末1625txt下载 -  明末1625最新章节

第4章 惊闻童养媳(3/3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郑佳怡见他不开口,只道他心虚,却又把话放柔了道:“你前些天被水淹了,这头脑有些不清楚,也没什么紧要。我们便把这些鱼都捞起来,好言好语找那鱼户退了,也能折回些银钱。”

郑晓路听到被水淹,突然脑中一醒,对啊,这古人迷信,要让他们信我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瞎掰。心念一转,一个妙计已上心头,道:“我本不欲说给人听,但我们几个现在也是兄妹了,我便把这事说与你们知晓,却切莫告诉旁人。”

郑晓路假意左右扫了一眼,看了看有没有人在旁边,但这农村山坡,一望十里,哪有半个人影,于是将声音放得阴森林地道:“前些天我落入水中,但觉周身沉重,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座宫殿,那里鬼气森森,原来竟是阎罗殿。我只道已死,不料阎罗王看了我两眼,却说我额头尚有灵光,不是该死之人,定是生死薄写错了。”

郑佳怡、郑佳盈、郑俊材听到这几句,齐齐“啊”的一声,大为惊恐。

郑晓路却不管他们惊骇,只管瞎掰道:“阎王爷送我回阳间时,就赐了我一个神通,叫鬼眼通天之术,能识火井、见吉凶、观风水,端的能预见不少妙事。那厨房后的火井,就是我开鬼眼通天之术找到的。”

郑佳怡等又是一声惊叹,这种事原本决计不可能相信,但古人迷信,那日郑小路确实是真的死了,在被郑晓路灵魂附身之前,早已没了气息,七八个长工都亲眼所见,因此他能活过来本就是一件骇人之事,之后马上又建了个奇怪的火井。除了解释为有通天之鬼眼,还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说得别人信服。

三人无意之中向后退了一步,都感觉到有点害怕。郑佳怡是姐姐,见两个弟妹都退到她身后,自己反倒有点不好意思,于是硬着头皮问道:“那你弄鱼在这水田里,也是阎王爷的指示?”

郑晓路故意装成神秘样子道:“正是,阎王爷托梦叫我用鬼眼看这水田,说这水田里如果养鱼,必有所获,因此我就拿了兄弟的钱来弄些鱼在这里,想看出来阎王爷究竟是什么意思。”

郑佳怡本是怒极,但被郑晓路这么一吓,她是17岁花样少女,哪听得什么鬼呀阎王一类的话,怪叫一声,拉了弟妹就走,边走还边道:“以后切莫来这水田边,沾了鬼气可不得了。”郑俊材终究是个男孩,却不太怕,只是被二姐拉了,不得不走,他边走边回头,向着郑晓路大声道:“大哥放心,姐姐那边我自去解释,你好好看这水田,看看可有什么宝贝出来。”

郑晓路见他们三个走远,松了口气,不再理会,又专心看起他的鱼来。就在他们说话这会儿,雌鱼被雄鱼追得累了,就躲在柳杉枝下产卵,那雄鱼追进枝底,自然就给鱼卵受了精。然后鱼卵就会粘在柳杉枝上,待过几天,将之拿出水田,晒晒太阳洒洒水,用温暖的阳光将鱼卵催生,然后再次放回水田,就能造出成千上万的鱼苗来。

见大功将成,郑晓路也不闲着,现在水田养鱼的条件基本造就,接下来他得想想怎么在长滩湖里养鱼了,鲤鱼十分能生,暴一次卵就是成千上万的鱼苗,养在五十亩水田里,那是绝对不够地方的,始终有一部份鱼得养在别的地方,郑家又没有鱼塘,只能养在这长滩湖里了。

但这长滩湖极大,据自己后世的知识,长滩湖水面宽达三千多亩,水深30米,郑俊材说得对,就算你不向里面投鱼苗,里面的鱼也够你网一辈子的,真要养进去了,又怎么捞出来?

郑晓路却早已胸有成竹,淡水养殖,哥熟得不能再熟,这长滩湖里水草丰茂,水质清新,含氧量极高,又没有什么化工污染。用来搞“网箱养鱼”再合适不过了,并且自己在大学时曾搞过试验,成功养活过好大几箱鱼,现在信手拈来,那还不容易。

编者按:明朝时童养媳非常常见,更因为重男轻女,富户将女孩直接送给别人,以省下嫁妆钱,此事确为事实,不需要置疑,并且这种事情非常多,绝非作者故意杜撰。有些穷人家为了攀附富户,便会接手富户送出的女儿,当作童养媳养大,等儿子成年,便令童养媳与儿子圆房,只需摆几桌酒,就算办了婚事。而且明朝一夫可以多妻,童养媳并不会妨碍男人自由恋爱,如果男人另有所爱,只要经济允许,便再娶回家中,将童养媳当作仆妇使唤便可。由此可见女子地位低下,即使出生在富庶之家,女人的命运也极为悲惨。

另,稻田养鱼其实自古就有,但只流行于浙江,古代中国信息极不流通,浙江人稻田养鱼,四川人却并不懂得。四川一直到一九八几年,都没有象样的鱼类产殖能力,主要靠着捕捉自然长大的鱼为食。直到四川大力发展养鱼业,才有所改观。

再另,在明朝,地主如果没有两三百亩地的话,靠着雇工种田,自己不劳作,那生活比一个只有二十几亩地的自耕农生活还要困难。

清朝顺治年间,有个叫唐甄的知县,革职后流寓到吴江定居。在随后的三十年中,他写成《潜书》,记录了他的所见、所闻、所遇、所思。《潜书》的历史价值很高,历来被史家所推崇。他在吴江薄有田产,正好是40亩地。按建国初期的标准,够得上评为地主。唐知县每年可收租41石,其中上缴给国家的田赋、加耗、加解以及其他诸项费用为23石。年岁大熟时可余18石,够其一家六口半之用;半熟时则纳税后无余剩,若遇灾年只能“典物以纳”了。这虽然是清朝的事,但与明朝末年的情况相去不远。

因此,本书中拥有50亩田地的郑家,其实只是一个很惨的地主,算不上富裕,完全是吃的祖宗的老本。

喜欢明末1625请大家收藏:(m.hkdsy.com)明末1625好看的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她是贵族学院的女配 伪装名媛 破云 特工:开局郑耀先要收我为徒 从斗罗开始猎杀主角 仙逆 太太经 明末边军一小兵 脱贫倒计时 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 有人喜欢这首歌 高考后,带个系统去当兵 我吞了系统再进聊天群 虫族之他不是渣虫 抗战:从八佰开始崛起